close

DSC00528   

(20120412Bloody Sars Moss)

媽媽曾經拍拍你的肩膀,提醒你出門前記得帶便當的小動作,最初,你覺得微不足道、理所當然,所以不曾去美化、欣賞這個溫馨的舉動,但是當你回過頭來,母親無法時時刻刻提醒你時,你才發現正要獨立的自己,開始美化了這段小插曲。

 

當我們喜歡一個人,對他有所幻想的時候,他的小舉動都會被放大,一切都是美好的,所有的瑕疵都會被忽略,產生一種所謂的「月暈效應」。

 

「月暈效應」(Halo effect)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,是在人際交往中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,往往因對他的某一方面特徵,掩蓋了其他特徵,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。一個人表現好時,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。反之,一個人表現不好的時候,別人眼中所認為的差勁程度,也會遠大於他真正差勁的表現。就像我們看到的月亮大小,不是實際上月亮的大小,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。當一個人留給他人的印象是「好」時,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「好」的角度去解釋。反之,若一個人給人「不好」的印象時,那麼,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諸在他身上。這種現象就是「月暈效應」,也就是俗語中的「以偏概全」。

http://content.edu.tw/wiki/index.php/%E6%9C%88%E6%9A%88%E6%95%88%E6%87%89

 

也許這張白紙上還有咖啡漬,但是在我們眼中卻是純潔無瑕,富有想像性,帶給你無限的美好,於是你沉淪,甚至比鴉片更毒。

 

我曾經聽過這樣一段小插曲:

我的朋友原本是男兒身,但是他覺得自己是女人,於是打扮女性化、上交友網站。

當有人要約他出去,表現得非常熱情時,他就只好表態自己的真實身分。

「我是男人耶!」

這一句話破除了對方的幻想,因為他腦海裡的美景是與美女兜風,與月亮對飲,當現實不符合的時候,這些泡沫就在瞬間中瓦解,於是熱情如火的男人立刻消失了。

 

幻想未必是壞事,卡通、漫畫、小說與電影都是我們幻想中的產物,大多數富有美好的結局,少有悲劇。這一點也不奇怪,因為美好的結局符合我們心目中美麗的輪廓,他的背後還有值得我們期待的想像空間,替我們帶來快樂的感覺。趨吉避凶的天性讓我們天生選擇正面的事物去欣賞,於是喜歡「悲劇」與寫出優秀的悲劇的人並不多。

 

許多戀人的感情轉淡之後,難以明嘹自己曾經瘋狂的熱愛,為何隨著時間過去,漸漸感受不到原有的瘋狂?或是,失戀的人總是在停留在前一任的美好中,深陷不可自拔?

 

當新鮮感消失之後,感受到對方的平凡,習慣了對方之後,想像空間一點一滴地減少,我們也會失去對對方的「期待」,才會有感受不如從前的感覺。早晨在床上醒來,睜開雙眼的同時,你才發現「現實是如此」,原來世界不會隨著新鮮感的出現或消失而改變,依舊了無新意。當我們熱烈的投入自己瘋狂依戀的感覺,卻在突然中失去、想像空間尚未消失的時候,我們會不斷的去回憶相關的回憶、美好的一面,甚至將原本沒那麼好的回憶放大的更加美好。

 

「想像」帶給我們至高無上的快樂,在深刻感受到「失去」或是覺得自己「失去」的時候,這種感覺卻會讓原本的想像放大好幾倍。我們告訴自己「想像」讓我們多快樂,沒有這個嗎啡真是痛苦。

 

事實上:想太多了。

 

當我們睜開眼睛,世界沒有改變。

 

世界始終如一。

 

只是他沒有站在你身邊而已。


昨天拍的照片似乎太少了,根本不夠我用,而且我離開的時候竟然忘記拿餐廳的名片orz......

有空的時候要繼續找地方取材了,不然我的法寶(照片)會不夠用。(囧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詩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