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00873 - 複製  

2012.12.06

 

這並不是第一次來到鳥獸標本收藏室,事實上,曾經有半年多的時間,我以義工的身分頻繁的出入,對於標本的工作環境習以為常,但是仍處於模糊的認知。


我花多少時間了解保存標本的意義呢?我發現即使已經身在這個環境當中,我的態度和瞭解程度始終是個外行人。

 

也許是學校的作業給了我這個機會,也許是我很久以前就想這麼做也說不定......為了讓自己從模糊的瞭解中清醒,我又回到了研究室。


我提出採訪標本研究室的建議,並尋求受訪者的意見之後得到這個意見。



進入研究室時的熟悉味道,雖然不是醉人的花香,卻充滿著為了留下不同物種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的痕跡,標本師傅們用自己的雙手努力刻劃歷史的味道。


研究室每日的基本工作包含將來自各地捐贈的生物屍體列入紀錄,將生物屍體作為標本,完成的標本會收入收藏。

 

來到這裡的人員無論是以支援為目的或是成為這裡的一員,總是不能脫離一個基本的訴求:不能害怕動物的屍體跟味道。


味道,的確是血肉模糊之外,最考驗個人接受度的事物之一了。


記得最印象深刻的一次是解頗江豚(鹿脊鼠海豚),江豚是海生哺乳類,味道是我所遇過的解頗動物中最重的一種,讓懼怕動物屍體的人絕對會卻步腐爛海生類味道......


所以當我們習以為常的在研究室裡吃火鍋時,植物學組的人一溜眼就跑了。


「你們怎麼能忍受在這種地方吃飯呢?」 (這句話讓我想起CSI中,在實驗室裡看著噁心的蟲子卻能啃雞腿的鑑識人員)


也許對我們來說,死亡只是生命的過程,懷抱著尊重與視之平常的心理,讓我們能注視著動物的皮膚被劃開、撥開薄薄的皮膚,將內臟或骨頭挑出來,對腐爛的腥味不感到反感。


標本師傅讓每一個動物在文化資產中佔據一席之地,讓牠們做為科學證據被記住。


DSC01687  

(博物館外頭從鳥巢中落下來的幼鳥,經過約一個月的照顧後放飛了)


標本收藏室到底在做什麼?有那麼重要嗎?


對多數人而言,「標本」儼然是個工藝品,對一般大眾來說,最常見到的場合幾乎都是展覽館,實際上的作用卻一無所知。


受訪者跟我們分享虎鶇的故事,虎鶇是一種候鳥,冬天時會來到台灣過冬,但因水土不服、各種因素,鳥群在短暫的居住時勢必會有些損傷,標本收藏室於冬天時固定會收到一批候鳥的屍體。


在累積這些候鳥的屍體之前,研究者持續地對候鳥進行遠距離的觀測,但由於候鳥多棲息於山谷中,不容易靠近瞭解,只知道大概有一批「虎鶇」來到台灣過冬。


當收集候鳥屍體到一定程度之後,研究者從這些鳥類的外觀中發現不同之處,原以為只有一個物種,卻發現實為兩種,一大、一小,斑紋類似卻略有不同,但是小的物種數量較少,不常出現,在觀測時常被推測為幼鳥,直到收集大量的鳥類標本之後才發現極其相似的兩個物種,在部分的外觀上仍有顯著的差異。


利用標本來證實觀察,這就是標本最重要的功用之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詩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